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,在 3.5 英寸手机为主流的年代,三星一下拿出了 5.3 英寸的机型,在当时还是很震撼的,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。当然手机屏幕的从小到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,就像现在从非全面屏幕到全面屏幕一样。当大屏幕手机被大众接受后,Note 也就不再是三星的专属了。
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巨屏幕手机,就是单纯的大尺寸,配置一般是中阶,比如小米 Max 系列。
后来的 Note 就和 Pro 一样,代表更强,不过在厂商的用法里都是个相对概念。目前大家对 Note 最深的印象,只剩下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,手写笔就是其区别于其它 Note 手机的特征。
标准、Pro、Pro+:细分市场竞争激烈
后来 Plus 的概念,已经慢慢和代表更强的“Pro”融合了,厂商会把大屏幕、长续航、大运存放在 Pro 机型上。当然这个 Pro 是一个相对概念,在中低阶产品上也会用,与普通版机型进行区别。
今年手机厂商的刀法变得愈加精湛,很多品牌都使用了中杯、大杯、超大杯的概念,他们会把更强的镜头、高更新率屏幕放在更高阶的机型上。华为在 P40 Pro+上加入潜望式长焦镜头,三星在 S20 Ultra 上提供 4000 万像素前置、一亿像素后置。其实这背后体现的是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,厂商需要在每个价格区间精准覆盖人群,同时又不敢把太过超前的技术集中在一两款机型上,于是命名就变得愈加混乱。
这也是厂商开始推子品牌的原因之一,目的是在细分领域充分竞争,同时保持旗舰品牌的认知度,当然,还留给旗舰产品更多的命名空间…… 当前比较通用的命名规则,就是在普通版之外提供 Pro、Pro+的选择。
但要从命名来区分每个版本的区别,对非数位爱好者来说已经很难了。
SE、lite、青春版:低价手机的体面说法
正如刚才提到的,屏幕从小到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,所以从一开始,小尺寸就和低价、低性能挂钩。新款 iPhone SE 虽然处理器用了最新,镜头进行了升级,但其它方面基本都是三年前 iPhone 8 的水准,安卓手机则一般用 lite、青春版来称呼低阶系列。
现在除了苹果为了清库存(原因之一)推出新款 iPhone SE,其它厂商已经不会再专门推出小尺寸手机,青春版更像是中杯的概念,主要是低价、低性能。当然随着厂商对机型后缀的滥用,普通版和青春版的概念也逐渐模糊,由此带来的品牌认知问题,可能是后续厂商需要思考解决的。
X、Alpha、Zero: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
当一些机型身上肩负了特别的意义,厂商会以特别的方式来命名,比如一加 X 是一加首款也是唯一一款中阶机型,魅蓝 X 代表了魅蓝品牌冲击旗舰的愿望。可能命名真的是一门玄学,这两款手机都没再有后续升级机型。
对于一些探索型的手机,厂商也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命名。小米推出过环绕屏幕手机小米 MIX Alpha,魅族推出过一款没有量产的真无孔全无线手机魅族 Zero。这些命名一看就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架势,根本没有想过出后续机型。
手机命名通货膨胀,影响的是旗舰品牌的认知度
到今天,除了几个旗舰系列的命名还比较正常外,其它中低阶系列的命名已经进入一个混乱的情况。这还只是一些常见的、通用的机型命名规则,如果去看每家各自的系列以及内部代号,讨论起来要更加复杂。
从这个角度其实可以看到手机市场的一些发展变化。从小屏幕到大屏幕、从高阶系列竞争到争夺细分市场,现在的手机命名已经出现了“通货膨胀”。靠子品牌能分担一部分压力,不过未来厂商要考虑的,是使用者对各种 Pro、Plus、Max 脱敏后,如何重新建立对旗舰品牌的认知。
- 本文授权转载自:ifanr(爱范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