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下载

【编辑观点】相机工业持续低迷,品牌们又当如何自处?

消息来源:baojiabao.com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4-11-24

报价宝综合消息【编辑观点】相机工业持续低迷,品牌们又当如何自处?

文:Stephen

最近,作为 Leica 大中华地区的代理商,兴华拓展终于在 1 月跟 Leica 正式“分手”,结束长达 60 年代理 Leica 相机的关系。是次 Leica 收回代理业务并非没迹可寻,只是发生得太突然了,就连不少行内人士收到消息后亦吓了一跳。往后,香港和台湾销售的 Leica 相机之维修事宜将会交由 Leica 上海的分公司处理,服务会否好一点,小编不知道,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,相信更多人会积极考虑将相机送往德国主场维修。

对于在香港代理内工作的大部分员工,临过年前被遣散,似乎 Leica 是次的“无情鸡”真的夹得太精准吧(按:本地代理的维修业务部分会延至今年 4 月)!然而,“生意始终是生意”,Leica 收回代理权也是无可厚非的,可以省下代理一层的经营成本,至于省下来的钱会否代表有平 Leica 机卖,似乎…别开心得太早呢!

Leica 取回代理权事件或许是冰山一角。其实在相机工业于早几年经历过高峰期后,“开源节流”大体上已经成为很多品牌的“国策”,但除了“裁员广进”和收回代理权之外,究竟又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大家绝处逢生呢?

(1) 横向扩展业务:当然,这属于分散投资的一种,避免 "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" 的“揽炒”行为,不过业务“分散”至那一个程度才对?“分得太散”,又会否令原来的相机影像业务变得“鸡肋”呢?当“食之无味”时,又是否代表可以“阴干”呢?似乎这个问题留待各品牌的决策人想想吧!

(2) 延长产品周期:如果对比 7 至 8 年前的话,大家可以发觉相机的更新幅度有愈来愈慢的趋势,就算有品牌维持 12 至 18 个月推出后继产品也好,其实所谓的“新机”有时都是“得啖笑”而已,但起码这样有助减少厂方在零件库存的压力。而长达 36,甚至 48 个月的更新周期,亦可以让相机“慢慢卖”,减轻由厂方以至是零售层面“积货”之现象。

然而,在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,产品周期延期虽有助减少厂方“唧牙膏”出新机的问题,令产品的升级幅度较大,但可能在一年出现“机海”过后,接着就要迎接数年的“休鱼期”,而期间举行的 CES、CP+ 或 Photokina 等相机展览会,厂商们亦未必有新产品或新技术展出,令整个行业生态链继续低迷。

(3) 提升产品价格:如果将摄影演化成为“高级音响”的销售方式又可不可行呢?反正爱用手机影相的,早已从真正的摄影市场走得“七七八八”,究竟是要费“九牛二虎”之力从“手机界”抢人好,定抑或专心“巩固”摄影界的 Die Hard Fans 呢?对摄影发烧友而言,他们的议价能力低,亦不会“屈就”手机的画质,而相机品牌提升产品的价格,亦未必会流失太多客户(按:用家或许只是透过“转会”来避险而已,而非不买相机)。故此,大家亦观察到近年相机和镜头亦有愈卖愈贵,目的可能是提高产品的单价来提高边际利润,使品牌的盈利得以维持…

作为相机发烧友的,当然不希望摄影器材产品愈卖愈贵;可是从厂方的角度,若不调整价格,就更加难以维持盈利,反正一喜欢影相的,都会“入局”。

尚有一个月就是日本 CP+ 的相机展览,今年官方海报的设计风格跟往年的“认真 Mode”的不太一样,以轻松的“摄影家庭”作为主调,未知这又是否是日本摄影品牌对行业发展的新路向呢?

近年 CP+ 展览海报的设计风格。

图片来源:CP+

2017-12-20 18:00:00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