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下载

以音乐产品为例:谈如何才能做出好产品

消息来源:baojiabao.com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4-11-21

报价宝综合消息以音乐产品为例:谈如何才能做出好产品

  说到好产品,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。有人认为,满足客户需求的就是好产品;有人认为,符合市场需要的就是好产品;有人认为,能盈利的就是好产品,在每个人心中对好产品的定义都不相同。

  那么,什么才是好产品呢?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听歌软件,音乐APP已经成为我们手机上必装APP之一。QQ音乐、网易云音乐、百度音乐、虾米音乐作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4款音乐APP,就如同金庸笔下的“东邪、西毒、南帝、北丐”,各有优势。那我们来分析下这四家音乐产品,看下优秀的音乐平台是如何做到产品功能与内容的挖掘与深耕的。

  音乐界的华山论剑开场

  (此处应有锣声……)

  出场人物:

  QQ音乐,腾讯音乐娱乐集团音乐产品。

  百度音乐,太合音乐音乐产品。

  虾米音乐,阿里公司音乐产品。

  网易云音乐,网易公司音乐产品。

  第一场:谁更懂用户

  说到懂用户,就要谈用户想要什么?

  晒干货之前,先来看看市场上,这四款主流音乐APP的曲库量。音乐产品首先要有音乐吧,大量的正版音乐是音乐产品的基础,也是产品的核心。

(数据来源:艾瑞)

  从网上查到的公开数据来看,目前QQ音乐以1700万的版权数量位居行业第一,百度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以1000万的数量紧随其后,不过必须说明的是,网易云音乐的千万曲库中,有150万首是从QQ音乐转授得来的。虾米音乐以300万的数量垫底,QQ音乐版权数量足有虾米音乐的5倍还多。

  亮完兵器,真正的比武开始……

  快速而高效的音乐搜索方式,多数产品都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搜索,打字太麻烦。对于音乐来说,可以把它拆分成歌名、歌词、歌谱,如果是声音搜索是否可以按这三方面进行搜索?让用户说,让产品听;让用户唱,让产品听;让用户哼,让产品听,这样的搜索方式难度太高,不敢想像。

  另外,对于产品来说,是否可以让产品主动向用户“毛遂自荐”好音乐。通过分析用户、音乐的基础数据,带入分析模型后告之用户,你现在就想听这个,而且要精准、到位,做到比用户还懂用户,也是不可想象的难度。

  声音搜索

  评测目的:分析四款音乐产品的语音搜索能力。

  分析方式:声音搜索。

  期望结果:能识别声音并反馈搜索结果。

  QQ音乐

  评测分析:从上图可以看出,QQ音乐具有“语音搜歌”、“哼歌识别”、“听歌识曲”的能力。

  百度音乐

  评测分析:从搜索框上可以看出,百度音乐具备语音搜索能力。

  虾米音乐

  评测分析:从上图红框部分可以看出,虾米音乐具备“歌词搜索”及“听歌识曲”的能力。

  网易云音乐

  评测分析:从上图蓝框部分可以看出,网易云音乐具备“听歌识曲”的能力。

  评测结论:四款APP都具备语音搜索能力,只是相比其他三家APP,QQ音乐语音搜索上,更细化,相对用户来说,更细腻,这样用户可以有多重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音乐。

  向用户“毛遂自荐”好音乐的能力

  说在前面:对于个性化推荐,需要基础数据(用户数据+音乐数据)和分析模型。对于模型分析,各家产品都是保密的无法分析,在此只能分析产品的基础数据。而对于音乐数据在上面会单独进行分析,在此就不分析音乐数据了,只分析用户基础数据。

  评测目的:分析四款音乐产品的基础数据。

  分析方式:从用户数据来源进行分析,得出用户基础数据量。

  期望结果:得出用户数据体量。

  QQ音乐

QQ音乐登录页

  图片左侧是QQ音乐“我的”页面,点击“立即登录”后打开右侧登录页面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产品是通过“微信”或“QQ”进行登录,没有其它登录方式。

QQ音乐发现页及个人资料页

  评测分析:从这个页面上可以看到QQ音乐的 “好友们都在听什么歌”,这里的好友就是QQ好友,登录产品后就把QQ与QQ音乐的用户信息进行了关联,并共享了用户数据,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好友所听的歌曲。

  百度音乐

百度登录页

  评测分析:从页面可以看出,百度用户数据来源是手机注册及百度帐号的信息。虽然它也可以用QQ和微信帐号进行登录,但那只是利用了腾讯开放平台的用户验证接口来验证身份,但第三方公司是拿不到腾讯公司(QQ和微信)用户深层数据的,所以,能共享到的用户数据只是百度帐号数据。

  虾米音乐

虾米音乐登录页

  评测分析:从页面上可以看出,虾米音乐的数据来源为直接注册用户、淘宝用户、新浪微博(阿里公司有31%股份)用户。

  网易云音乐

网易云音乐登录页

  评测分析:网易云音乐用户来源于直接注册用户、网易邮箱用户。

  评测结论:除了网易云音乐,QQ音乐、百度音乐、虾米音乐背后所对应的腾讯、百度、阿里三巨头在数据上不相上下,但在社交上,QQ、微信入口让QQ音乐略胜一筹。同时,QQ音乐还能借助腾讯大平台庞大的社交体系,衍生出更多的创新玩法。

  第二场:有内容

  音乐自媒体数据为音乐平台的新兴事物,在当今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,音乐自媒体不可以不重视。而且,文字+音乐的形式更容易突出音乐及音乐背后的故事,更容易让用户理解音乐,升华音乐。

  音乐自媒体

  说在前面:对于音乐产品来说,音乐自媒体应该更多的聚焦于音乐本身,而不能让自媒体形式过于发散,脱离了音乐本质,自媒体要围绕着音乐主题展开,内容多是优势,但内容杂就是劣势。

  评测目的: 音乐自媒体做到与音乐的完美结合,用文字来诠释音乐,音乐来诠释情感,升华音乐价值。

  分析方式:自媒体入口是否在重要位置,自媒体内容是否围绕着音乐本身。

  期望结果:入口突出,内容紧扣音乐。

  QQ音乐

  评测分析:QQ音乐推出的音乐号,也是近期QQ音乐改版主打的重头戏。单看位置上,就可以看出QQ音乐对于音乐号的重视程度,首先,打开一级菜单的发现栏目就直接进入“音乐号”。QQ音乐把音乐自媒体放在了一级栏目发现下,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。其次,不管是从设计上(主页面视觉很有质感,让人很有点进去的欲望)还是内容上(主要是围绕音乐内容和故事,让音乐内容更聚合)。再者,从输出内容上,也都是专业的音乐机构及音乐自媒体,比如乐童音乐、摩登天空、着调、邓柯等。

  百度音乐

  评测分析:在音乐栏目下,向下划动有专栏栏目,这个栏目虽然在介绍音乐及其音乐故事,但当打开所有专栏文章后会发现,所有文章的编辑人都是“吃瓜小编”,这说明百度音乐并不是自媒体方式,所有内容都是平台发布的。

  虾米音乐

  评测分析:在虾米APP首页下,向下划动页面在页面中部会有音乐专栏栏目,图左侧,这就是虾米的音乐自媒体。点击音乐专栏的“更多”会打开虾米的音乐专栏页面,见图右侧。从右图可以看出虾米音乐的自媒体多以”八卦“形式为主,与音乐产品主题有所偏离。

  网易云音乐

  评测分析:网易云音乐的音乐自媒体在“个性化推荐”二级栏目下,向下划动页面会找到”精选专栏“。云音乐的自媒体栏目属于三级栏目,说明云音乐对音乐自媒体的重视度不高,从内容看,明星八卦和段子也是夹杂其中,不是单纯围绕音乐的内容。

  评测结论:从四款APP在音乐内容上的对比情况来看,QQ音乐入口最明显,与音乐紧密性高。其他三家目前来看,无论从位置还是内容,更像是平台的一个“调剂品”,有但不是那么重要。

  对于音乐号来说,必须多说一嘴,从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,QQ音乐的音乐号输出的音乐内容在加深用户对音乐思考的同时,也在帮助用户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精神需求,这也许就是专业的力量吧。

  第三场:有“颜值”

  这里的“颜值”指的是产品的视觉设计,这是一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,我们都喜欢晒美图、秀美颜。不论是人还是产品,都不能忽略“颜值”的价值。一款好产品,视觉设计也要简洁、清晰,不要浓妆艳抹。

  视觉设计

  说在前面:统一的色彩与风格,容易让人形成统一印象,从而形成品牌效应。

  评测目的:分析四款产品的色彩风格。

  分析方式:分析产品界面。

  期望结果:色彩使用及风格统一。

  QQ音乐

  评测分析:QQ音乐,采用绿色系,整体设计年轻活泼、先锋而前卫,从音乐号界面上也可以看出,设计很大胆。绿色也很醒目,让人感觉清新,舒服。

  百度音乐

  评测分析:百度音乐,采用蓝色系,各版块分隔明显,中规中矩,与百度这种科技型公司风格很相似。人的视觉神经对红色、黄色、绿色印象最深,红绿灯也是采用了这样的颜色设计,所以,蓝色风格给人的冲击力略差于其它三种颜色。

  虾米音乐

  评测分析:虾米音乐,采用橙色风格,橙色代表华丽而快乐。缺陷是,虾米音乐把菜单栏放在了页面下方,并且导航条采用了灰色,致使弱化了产品的品牌颜色,再加上页面上的各种图片颜色,压制了主色系,从而弱化了用户对虾米的品牌认知。

  网易云音乐

  评测分析:网易云音乐,采用红色系,红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较强,是容易让人记住的颜色。

  评测结论:目前来说QQ音乐、百度音乐、网易云音乐采取的色彩感都比较强,比较有冲击力。不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,绿色是最有好感的,最亲近的颜色,绿色总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,加之界面清新简洁,质感和逼格满满。网易云音乐的大红色,百度音乐的蓝色给人的冲击感略差一点。虾米颜色色彩感相对来说更弱一些。

  对于听音乐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,QQ音乐推出的百变播放器皮肤也值得安利,如下图,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和兴趣自行选择播放器类型,这种做法能够迎合年轻用户的喜好,而其他平台是没有这个功能的。

  总结:

  什么才是好产品?能解决用户需求的、被用户所需要,能提供优质内容,懂人性、有情感、有文化、有颜值,懂商业的产品就是好产品。当今,产品之争更多的是内容之争,在做好产品的同时,也要把精力放在产品内容的深挖与发掘上,要做到内容的“去伪存真”,抛弃离题太远的,弱化主题的内容,才能更好的突出产品本身。

特别提醒: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

2019-03-15 18:53:00

相关文章